情境教学运用于美术课中的研究
[04-28 00:38:20] 来源:http://www.daertutu.com 课题研究 阅读:9828次
概要:的儿童难以承受。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技术的训练,从最初接受专业绘画教育或音乐教育的幼童,到艺术院校的学生,都遵循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古训,以顽强的毅力和耐力苦练各种“基本功”,他们总体的艺术感受力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对艺术真谛的探索甚至尚未入门。这在我们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中都不乏实例。本课题立足于美术学科,即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定美、表达美、创造美能力的审美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审美的人,而美术教育是通过美和审美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的创造力,进而认识现实社会的人的本质力量,更加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我们的生活,进而将来改造发展我们的世界。创造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生命。本课题《情境教学运用于美术课中的研究》正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依据创造力发展的阶段特征,创设与教材及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里,激起求知欲,提高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的综合能力。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确立了一种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给儿童以欢乐,激发求知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形式——情境教学。从学科教学改革入手,变“苦学”为“乐学”的实验。它将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将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情境教学”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未来人
情境教学运用于美术课中的研究,http://www.daertutu.com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已很难适应这种要求。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教育方针,造成了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上的片面性和短效应,影响了学校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和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教学方法呆板,过于强化技能的训练,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课上满堂灌,抹杀儿童乐于思考的天性,把知识孤零零地“塞”送儿童的大脑,使儿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试教育”导致长期的体力消耗和精神压抑使尚未成熟的儿童难以承受。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技术的训练,从最初接受专业绘画教育或音乐教育的幼童,到艺术院校的学生,都遵循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古训,以顽强的毅力和耐力苦练各种“基本功”,他们总体的艺术感受力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对艺术真谛的探索甚至尚未入门。这在我们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中都不乏实例。
本课题立足于美术学科,即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定美、表达美、创造美能力的审美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审美的人,而美术教育是通过美和审美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的创造力,进而认识现实社会的人的本质力量,更加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我们的生活,进而将来改造发展我们的世界。创造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生命。
本课题《情境教学运用于美术课中的研究》正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依据创造力发展的阶段特征,创设与教材及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里,激起求知欲,提高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的综合能力。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确立了一种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给儿童以欢乐,激发求知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形式——情境教学。从学科教学改革入手,变“苦学”为“乐学”的实验。它将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将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情境教学”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出发,把社会对教育应有的统一规范要求有机地寓于个性化教育之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丰富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优化教学过程,努力提高儿童身心发展的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充分发展,使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的先进的方向发展。在美国,攻读艺术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关注艺术潮流并对其有深刻的了解,他们要用大量的时间讨论思想和观念的问题,表现技法的学习则在其次。相对于美国“只要有观念,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艺术教育观念,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则主要还处在“只要有技巧,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观念之中,这无疑限制了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门类的应有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美术教育特别是小学美术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还必须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想象、创造、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学生,本课题的提出、实施正是引入了这个现代思想,从课堂教学入手,创设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
二、国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资料综述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一项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价值的实验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模式。这项实验研究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理论,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小学教育的规律,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材料。同时生动地说明,教育理论只有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新的发展,教育家只有在校园丰厚的土壤里才能得以诞生和发展。
在德国,小学入学第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就会很自然地与学生交谈第一天上学时的心情以及难忘的情景,这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轻松的状态,并能滔滔不绝地进行描绘。之后,大家动手画出各自第一天来上学的画。展现在大家眼前的便是学生入学百态图,非常得有意思。在美国,“只要有观念,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艺术教育观念手深入人心,所以老师也着力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或氛围中,大胆地思考、想象、创造。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活跃思维。所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受到鼓舞,感到振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之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中,认真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我们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精心设计导入,“课伊始,趣即生”。通过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或借画、借故事等导入,让学生兴趣盎然,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二是教师审时度势,发挥教学才智,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或创设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趣场景,学生作业时播放一些轻松音乐,变枯燥无味为兴趣盎然,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提高延伸引趣,课结束,趣犹存,满足学生探索欲,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情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四、通过多种媒体,巧设情境,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2、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知识盲”,而是“方法盲”。“学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人与人之间在学习的品质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学习方法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要想学会学习,还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真正找到了学习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欣赏《中国艺术欣赏》时,先放一段中国的民族歌舞表演,让学生感受激情,体验民族风情,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再注重教学生欣赏的方法,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作品,而不是把自己的理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学、讨论、探究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
标签:课题研究,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大全,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教学管理 - 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