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04-28 00:38:20] 来源:http://www.daertutu.com 方案措施 阅读:9603次
概要: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实施过程:(一)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1、成立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由校长黄汉明任组长,副校长佘振光任副组长,杨启峰、林霓、游素贞、林伟芬、高旭辉、郑美璇、蔡璇瑶、邓丽群为成员,具体领导实验工作。2、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议,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课改的良好实验环境。(二)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走进新课程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http://www.daertutu.com2004年9月,我校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在本学年,我校教学工作将围绕“课程改革是重心,教育科研抓创新”的总体工作思路,全面落实新课程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我们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实施目标: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实施过程:
(一)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1、成立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由校长黄汉明任组长,副校长佘振光任副组长,杨启峰、林霓、游素贞、林伟芬、高旭辉、郑美璇、蔡璇瑶、邓丽群为成员,具体领导实验工作。
2、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议,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课改的良好实验环境。
(二)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走进新课程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有关课改的文件及论著。要求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与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市局举办的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校本全员培训。
(三)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1、按照新的课程计划设置本学年的课程,根据要求,一年级的课程设置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品德与生活,周课时数为21课时,校本课程设置英语、围棋、班队等5课时。
品德与生活2课时,根据新课标要求一课时安排品德课,一课时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儿童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艺术4节,音乐、美术融合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
2、组织教师学习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熟悉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弄清新老教材的变化。课改年级,非课改年级都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改革教学,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水平。
标签:方案措施,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大全,教学方案怎么写,教学管理 - 方案措施
上一篇:浅论后进生的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