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大耳兔兔 - http://www.daertutu.com !

平行线问题

[10-15 21:15:10]   来源:http://www.daertutu.com  儿童科普   阅读:9400

概要: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两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这些知识的应用. 例1 如图 1-18,直线a∥b,直线 AB交 a与 b于 A,B,CA平分∠1,CB平分∠ 2,求证:∠C=90° . 分析 由于a∥b,∠1,∠2是两个同侧内角,因此∠1+∠2= 过C点作直线 l,使 l∥a(或 b)即可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实现等角转移. 证 过C点作直线l,使l∥a(图1-19).因为a∥b,所以b∥l,所以 ∠1+∠2=180°(同侧内角互补). 因为AC平分∠1,BC平分∠2,所以

平行线问题,http://www.daertutu.com

     平行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图形.练习本每一页中的横线、直尺的上下两边、人行横道上的“斑马线”以及黑板框的对边、桌面的对边、教室墙壁的对边等等均是互相平行的线段.

  正因为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有关它的基本知识及性质成为中学几何的基本知识.

  正因为平行线在几何理论中的基础性,平行线成为古往今来很多数学家非常重视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关于平行公理的三种假设,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黎曼几何及欧几里得几何),它们在使人们认识宇宙空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行中学中所学的几何是属于欧几里得几何,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公理基础之上的:“在平面中,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两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这些知识的应用.

  1 如图 1-18,直线a∥b,直线 AB交 a与 b于 A,B,CA平分∠1,CB平分∠ 2,求证:∠C=90°

  分析 由于a∥b,∠1,∠2是两个同侧内角,因此∠1+∠2=

过C点作直线 l,使 l∥a(或 b)即可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实现等角转移.

 

   过C点作直线l,使l∥a(图1-19).因为a∥b,所以b∥l,所以

∠1+∠2=180°(同侧内角互补).

  因为AC平分∠1,BC平分∠2,所以

 

  又∠3=∠CAE,∠4=∠CBF(内错角相等),所以

∠3+∠4=∠CAE+∠CBF

 

  说明 做完此题不妨想一想这个问题的“反问题”是否成立, 即“两条直线a,b被直线AB所截(如图1-20所示),CA,CB分别是∠BAE与∠ABF的平分线,若∠C=90°,问直线a与直线b是否一定平行?”

 

  由于这个问题与上述问题非常相似(将条件与结论交换位置),因此,不妨模仿原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试解.

  2 如图1-21所示,AA1∥BA2求∠A1-∠B1+∠A2

 

  分析 本题对∠A1,∠A2,∠B1的大小并没有给出特定的数值,因此,答案显然与所给的三个角的大小无关.也就是说,不管∠A1,∠A2,∠B1的大小如何,答案应是确定的.我们从图形直观,有理由猜想答案大概是零,即

∠A1+∠A2=∠B1. ①

  猜想,常常受到直观的启发,但猜想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①式给我们一种启发,能不能将∠B1一分为二使其每一部分分别等于∠A1与∠A2.这就引发我们过B1点引AA1(从而也是BA2)的平行线,它将∠B1一分为二.

   过B1引B1E∥AA1,它将∠A1B1A2分成两个角:∠1,∠2(如图1-22所示).

  因为AA1∥BA2,所以B1E∥BA2.从而

∠1=∠A1,∠2=∠A2(内错角相等),

www.daertutu.com

  所以

∠B1=∠1+∠2=∠A1+∠A2

  即 ∠A1-∠B1+∠A2=0.

  说明(1)从证题的过程可以发现,问题的实质在于AA1∥BA2,它与连接A1,A2两点之间的折线段的数目无关,如图1-23所示.连接A1,A2之间的折线段增加到4条:A1B1,B1A2,A2B2,B2A3,仍然有

∠A1+∠A2+∠A3=∠B1+∠B2

  (即那些向右凸出的角的和=向左凸的角的和)即

∠A1-∠B1+∠A2-∠B2+∠A3=0.

  进一步可以推广为

∠A1-∠B1+∠A2-∠B2+…-∠Bn-1+∠An=0.

  这时,连结A1,An之间的折线段共有n段A1B1,B1A2,…,Bn-1An(当然,仍要保持 AA1∥BAn).

  推广是一种发展自己思考能力的方法,有些简单的问题,如果抓住了问题的本质,那么,在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问题推广到复杂的情况.

[1] [2] [3]  下一页


标签:儿童科普儿童科普故事大全,儿童科普读物早期教育 - 儿童科普
上一篇:线段与角

《平行线问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