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大耳兔兔 - http://www.daertutu.com !

中小学“三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04-28 00:38:20]   来源:http://www.daertutu.com  课题报告   阅读:9255

概要:践意义与理论价值1.实践意义⑴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本课题研究,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⑵有助于有效地解决“三信”危机。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成为有诚信有自信有信念的“三信”新人,从而彻底改变中小学生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失落以及畸形或片面发展的问题。⑶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发展、新突破,探索中小学“三信”教育的实施内容、策略、途径、方法等,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的教育力量,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策略,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 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将“诚信、自信、信念”三者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三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探索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整、协调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将进一步丰富道德教育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此项课题具有创新性。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两位主持人均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成果颇丰,参

中小学“三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http://www.daertutu.com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⑴本课题与之联系:
  本课题研究吸收和借鉴了上述国内外关于“诚信、自信、信念”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提炼和发展。
  ⑵本课题与之区别:
  ①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思路不同,以往对“诚信、自信、信念”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是单项的孤立地进行,本课题立足于人素质发展的整体观,将三者进行整合,使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我们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本课题的研究着重对“三信”教育进行整合性研究,探索一条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②研究的具体范围不同。以往的研究往往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层面进行分别研究,我们的研究则着眼整个基础教育,研究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和整体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⑴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本课题研究,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⑵有助于有效地解决“三信”危机。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成为有诚信有自信有信念的“三信”新人,从而彻底改变中小学生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失落以及畸形或片面发展的问题。
  ⑶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发展、新突破,探索中小学“三信”教育的实施内容、策略、途径、方法等,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的教育力量,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策略,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将“诚信、自信、信念”三者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三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探索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整、协调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将进一步丰富道德教育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此项课题具有创新性。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两位主持人均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成果颇丰,参加实验的老师大多是市县名师、学科带头人,课题组成员均参与过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在结题鉴定时均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在省内产生较大影响,并在省内部分地区推广。
  2.此项课题的研究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县教育局十分重视,泗洪中学、江苏省淮北中学、县实验小学、县附小等十多所省市重点学校积极参与并给予大力支持。
  3.此项课题的研究有足够的经费保证。教育局、督导室及各学校鼓励、支持教师搞教科研,能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实验经费等各方面的保证。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⑴诚信:顾名思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信,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自觉信奉和推崇。诚信对于每个人至关重要。诚信,人才能融入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⑵自信:自信亦称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习、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
  ⑶信念:信念是指人坚信某种认识的正确性,并经常用来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性。信念的基础是坚信感,即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确信某种理论、观点或某项事业的正确性,对它抱有坚信无疑的态度。当认识的坚信感变为经常支配自己行动的活动力量时,信念就确立了。信念确立后,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信念是从人性根源处产生的力所呈现的超脱的形式。
  ⑷“三信”教育:从心理学、社会学及人格建构的整体考虑,审视当前中小学德育现象,力求在对中小学生实施德育过程中,立足于生命整体,对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理想志向诸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广泛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
  2.主要支撑性理论
  ⑴传统德育观:诚是真实不欺的品德。中国古代思想家先后对诚作了许多解释:“诚者,真实无妄之谓”(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诚,实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诚》);孔子虽未明确讲到诚,但他所提倡的信、笃,均包含有诚的意思;《庄子》以真与诚互释,说“真者,精诚之至也”(《渔父》)……先哲认为,人欲成就德业、学业、事业,必须效法天道,像天那样真实可信,无一毫虚假。自信是指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估计,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们只要努力,都可以由愚而明、由不肖而贤、由弱而强,都能改造、完善自身。信念是在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真实存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为人提供了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标准,激发着和增强着人的激情和热情,赋予人以深厚的情感体验。信念和志向密不可分,中国古训有言“有志者事竟成”,如果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成乎?”
  ⑵现代德育理论:德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要求立足市场经济的实际,适应社会,贴近生活。但德育的适应性不是消极的适应,而是积极的适应。一方面立足于市场经济自主经营、平等互利、自负盈亏的实际,引导学生确立平等互利、公平诚信的价值原则;另一方面立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和风险性,引导学生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和求知进取、开拓创新和义利、时效、信息等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抵抗挫折、自我调适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通过对“诚信、自信、信念”教育三个维度进行有机整合,能够探索出一条中小学德育工作新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标签:课题报告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大全,课题研究报告教学管理 - 课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