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教师实现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
概要: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付诸实践。 1984年,美国幼教协会制定并颁布了《高质量早期教育标准》。它将家园共育作为衡量早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作了专门规定:“幼儿与家庭关系密切,唯有认识到家庭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与家长有效合作,共商教育对策,才能使教育适应孩子的需要。”1998年12月14日,日本颁布了新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预定2000年开始实施)。它在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与家庭密切合作,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家园共育已是世界幼教发展的一个趋势。 我国在推进幼儿教育,深化幼教改革的进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家园共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园共育的必要性。不能将家长仅仅看成是完成幼儿园教育计划的配合者,不能将家长工作目的仅仅看成是教育家长,而要将家长视为合作伙伴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幼儿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共商对策,密切配合,共同育儿,切实将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二、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基本前提 家庭
提高幼儿教师实现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http://www.daertutu.com不能将家长工作目的仅仅看成是教育家长,与家长沟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提高家长育儿水平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所以,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将提高幼儿教师实现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列为课题研究内容之一。
一、家园共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幼儿园必须做家长工作,这本不是个新话题。但过去的家长工作往往是幼儿园单方面去做,并且立足于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完成教学计划。现在,随着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认识的提高,家园共育的思想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付诸实践。
1984年,美国幼教协会制定并颁布了《高质量早期教育标准》。它将家园共育作为衡量早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作了专门规定:“幼儿与家庭关系密切,唯有认识到家庭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与家长有效合作,共商教育对策,才能使教育适应孩子的需要。”1998年12月14日,日本颁布了新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预定2000年开始实施)。它在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与家庭密切合作,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家园共育已是世界幼教发展的一个趋势。
我国在推进幼儿教育,深化幼教改革的进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家园共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园共育的必要性。不能将家长仅仅看成是完成幼儿园教育计划的配合者,不能将家长工作目的仅仅看成是教育家长,而要将家长视为合作伙伴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幼儿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共商对策,密切配合,共同育儿,切实将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二、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基本前提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但长期以来,受狭隘教育观的影响,教师往往自以为是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把家长看成是单纯的受教育者,是幼儿园旨意的执行者。这就不能发挥家长的作用,形不成教育孩子上的双向互动,也不可能使家园共育取得良好效果。
当然,幼儿园教师受过专业训练,并经常能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而家长从总体上说,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幼儿园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但家长从孩子出生后,就看着他(她)成长,对孩子的了解比教师要深刻得多,并且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又是许多教师所欠缺的。实践还表明,当今有不少幼儿家长不仅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阅历,而且具有较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如去年《学前教育》第6期《一封家长的来信》,就是一位幼儿母亲针对教师不尊重孩子人格,出现教育失误而写的。来信内容反映出这位家长在教育思想上有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家园双方才能互相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育局面----这是实现家园共有的基本前提。
三、幼儿教师怎样实现家园共育
要实现家园共育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摆正关系。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技能与方法。我们认为,幼儿教师应主要掌握下列三项技能。
(一)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进行经常性沟通
实现家园共育,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进行经常性的双向沟通。教师要随时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里的生活、学习情况,进步与不足;家长也要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与变化。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有了共识才能做到共育。由于幼儿的发展是迅速多变的,因此,这种沟通应该是经常性的。在沟通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共育目标。幼儿园是专门的教养机构,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而家庭教育则往往随意性较大。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将班上的月目标、周计划张贴在“家长园地”中,向家长通报。但家庭不是幼儿园,家长不可能完全按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和教育内容去配合教育。教师要善于选择那些需要家园共有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使家长明了,以便形成教育合力。从本期《孩子成长我成长》一文中可以看出,培养幼儿独立性和爱劳动的品质是教师选定的家园共育目标。
其次,经常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可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园联系栏等。我们认为,最值得重视的应是经常性的、及时的沟通。这对促进每个孩于在其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与家长经常沟通方面,不少教师已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如设立“夸夸我的好孩子”信箱、电话沟通、“10分钟家长会”等。其中,最简便、最及时的沟通方式,是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短暂时间进行交谈。它往往以儿童进步为主要话题。
第三,重在个别化沟通。家园沟通,固然要有一些面向全体或部分家长的沟通工作,但由于儿童的发展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需要因人施教,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和问题,确定共育的目标,并与家长通过沟通取得共识,共商教育对策,相互配合教育。在共育过程中,还需要相互反馈孩子的发展情况,共同促进孩子向着目标发展。本期《我长大了!》一文中,小小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便是个别化沟通促进孩子发展的成功实例。
幼儿园除了针对孩子的问题与家庭进行沟通共有外,还需要针对家长在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态度方法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沟通帮助家长转变态度,提高认识。《贝贝画展》便是一例。王老师从贝贝的口中,了解到家长在教育上的问题,采取了很策略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上的问题,改变了教育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