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竞赛试卷
概要:世界。稍大些,更好读书,一卷唐诗宋词爱不释手,掩卷常思“李杜”,写文章仿效宋朝“三苏”,曾自置“文房四宝”,学古人泼墨挥毫,也曾意志风发,游历三山五岳…… 1、我知道上面这段话中的“三、百、千”的“三”指《 》, “人之初,性本善”外的任何一句: , 。“百”指《百家姓》,百家姓中排头四个姓是 。(2分) 2、文中的“三苏”指 、 、 父子三人。 “文房四宝”是 、 、 、 。 “五岳”是指 、 、 、 、 五座山。 “李杜”指 、 两人。后人又称“李”为 ,称“杜”为 。(8分)3、“好读书”中的“好”读音是 ,“好读书”的意思是 。(1分) 4、学校古诗词诵读活动中,我也积累了许多知识。(6分) ①我能写出分别含有“花红柳绿”四个字的诗句各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竞赛试卷,http://www.daertutu.com
一、扬起风帆(27分)
(一)(2分)
你难他难,我不难;你易他易,我不大意。
我写一句自信的名言激励自己。(字要写得端正、匀称,并写出作者。)
(二)(4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短短的三分钟,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无数家园瞬成废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1、噩耗传来,我的心情怎么样?用比喻句写出我的心情。(1分)
2、用一句排比句安慰或祝福灾区的人民。(2分)
3、用反问句来赞美参加抗震救灾的英雄们。(1分)
(三)(21分)
我七岁入私塾,老师就教我“三、百、千”,在“人之初,性本善……”的琅琅书声中,我开始观察、认识世界。稍大些,更好读书,一卷唐诗宋词爱不释手,掩卷常思“李杜”,写文章仿效宋朝“三苏”,曾自置“文房四宝”,学古人泼墨挥毫,也曾意志风发,游历三山五岳……
1、我知道上面这段话中的“三、百、千”的“三”指《 》, “人之初,性本善”外的任何一句: , 。“百”指《百家姓》,百家姓中排头四个姓是 。(2分)
2、文中的“三苏”指 、 、 父子三人。
“文房四宝”是 、 、 、 。
“五岳”是指 、 、 、 、 五座山。
“李杜”指 、 两人。后人又称“李”为 ,称“杜”为 。(8分)
3、“好读书”中的“好”读音是 ,“好读书”的意思是 。(1分)
4、学校古诗词诵读活动中,我也积累了许多知识。(6分)
①我能写出分别含有“花红柳绿”四个字的诗句各一句,并会写出作者和诗题。
含有的字
诗句
作者
诗题
花
红
柳
绿
②下面的古诗句中,每句都有一个动物名,我会写出来。(4分)
柴门闻( )吠 千山( )飞绝 射人先射( )
早有( )立上头 添得( )四五声 一行( )上青天
故人西辞( )楼 怕得( )惊不应人
二、乘风破浪 (71分)
(一)一朵不结果的桃花(11.5分)
春天,桃花盛开了。
蜜蜂飞到花丛里,忙碌着采蜜授粉。 桃花们张着笑脸,欢迎蜜蜂的光临,并且把自己最好的花蜜送给蜜蜂,作为对他授粉的酬谢。
其中只有一朵桃花,舍不得给蜜蜂一点儿花粉。当蜜蜂飞到他的花蕊里,他便大叫大骂□去□去□去□你们这些讨厌的家伙□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一点好处□ 并且拼命摇动着花枝,把蜜蜂赶跑了。
后来,所有的桃花都结出了硕大的桃子,只有这朵桃花可怜地凋(diāo)谢了。
自私和吝啬(lìn sè)不仅失去了朋友,同时也毁掉了自己。
1、“凋谢”、“吝啬”这两个词语我的理解是:(2分)
凋谢: ______
吝啬: ______
2、以上两个词语我是用 方法理解的。(1分)
3、在□加上合适的标点。(1.5分)
4、横线中的话应读出 的语气。(1分)
5、读句子,先思考几个问题。
句子:自私和吝啬不仅失去了朋友,同时也毁掉了自己。
问题:“朋友”“自己”各指谁? (2分)
这朵花与其它的桃花有哪些不一样?____(2分)
文中的“失去” “毁掉”各指什么? _____(2分)
(二)登八达岭(10分)
①登八达岭,
我并没有冲昏头脑,
只有一种虔诚的自豪,
是山把我举得这么高。
是的,是的,
不是我高,
是山高,在巍峨的八达岭上,
我不过是一棵小草。
②俯瞰苍茫云海间,
飞翔的鹰那么小,
但因它的活力,
众山变得更娇艳。
动与静,
大与小,
多么生动的比较,
这是我寻找的答案,
大自然的回答有多妙!
③没有巍峨的高山,
小草用不会站得那么高。
在人民这座大山面前,
人人应该告诫自己:
我是一棵草,
我是一棵小草。
1、阅读诗歌,根据内容回答。(3分)
①登上八达岭,“我”有什么感受?
②俯瞰苍茫大海,“我”看到了什么?
③站在八达岭上,“我”联想到了什么?
2、阅读诗歌第②,“这是我在寻找的答案”。想一想,作者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2分)
3、写出与“俯瞰”意思相近,表示各种不同状态的“看”的词语4个。(2分)
4、我要谈谈对诗歌最后一节的理解。(3分)
(三)精卫填海(22分)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