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和交响曲
概要:就可想而知了。演出过程中,观众的嘘声四起,口哨不断。最后,台下的听众仅剩下二十五个人。时年仅十七岁的马勒,就在这二十五个人中。演出结束时,他们起立鼓掌,向布鲁克纳表示祝贺。马勒对于前辈音乐家的尊重由此可见。他在布鲁克纳处于困境时,给予这位前辈最诚挚的支持。后来,布鲁克纳终于成为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二、弗洛伊德的友人马勒的交响乐气势磅礴,使这一音乐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大,在交响乐发展史上,马勒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马勒的交响曲,百多年来一直上演率极高,有人甚至认为马勒是继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但很多乐评家认为,马勒的作品虽然宏大,却处处渗透着悲观、厌世的情绪,每首交响曲都像是悲歌。这一说法不无道理,音乐的确是作曲家本人世界观的一种反映,马勒的一生并不顺利,而是充满了坎坷、失意与不幸。他与弗洛伊德的友谊,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命运多舛的马勒,被生活中的种种苦恼所折磨,为此他去求教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当时,正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遭到人们误解的时候,弗洛伊德对于有人前来求教,自然喜出望外。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弗洛伊德发现,马勒对于精神分析学的原理,竟能够十分迅速地予以领会,这使他惊讶不已。弗洛伊德的学说对马勒的影响不浅,这在马勒的一些作品中是有所反映的。
马勒和交响曲,http://www.daertutu.com 一、尊重前辈
著名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于1875年初演。当时的作者布鲁克纳还没有后来那样大的名气,因此乐队成员并不十分欣赏交响曲的作者,故整场演奏充满了“敷衍了事”的味道,初演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演出过程中,观众的嘘声四起,口哨不断。最后,台下的听众仅剩下二十五个人。时年仅十七岁的马勒,就在这二十五个人中。演出结束时,他们起立鼓掌,向布鲁克纳表示祝贺。
马勒对于前辈音乐家的尊重由此可见。他在布鲁克纳处于困境时,给予这位前辈最诚挚的支持。后来,布鲁克纳终于成为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
二、弗洛伊德的友人
马勒的交响乐气势磅礴,使这一音乐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大,在交响乐发展史上,马勒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马勒的交响曲,百多年来一直上演率极高,有人甚至认为马勒是继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
但很多乐评家认为,马勒的作品虽然宏大,却处处渗透着悲观、厌世的情绪,每首交响曲都像是悲歌。
这一说法不无道理,音乐的确是作曲家本人世界观的一种反映,马勒的一生并不顺利,而是充满了坎坷、失意与不幸。他与弗洛伊德的友谊,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命运多舛的马勒,被生活中的种种苦恼所折磨,为此他去求教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当时,正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遭到人们误解的时候,弗洛伊德对于有人前来求教,自然喜出望外。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弗洛伊德发现,马勒对于精神分析学的原理,竟能够十分迅速地予以领会,这使他惊讶不已。
弗洛伊德的学说对马勒的影响不浅,这在马勒的一些作品中是有所反映的。
分类导航
最新《奥尔夫教学法》
- · 卡尔·马力亚·冯·韦伯
-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 · 穆佐·克莱门蒂
- · 华彦钧,二泉映月
- · 聂耳,金蛇狂舞
- · 聂耳
- ·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 ·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热门《奥尔夫教学法》
- · 勃拉姆斯 痛苦的爱情
- · 贺绿汀
- · 第二章 原始人的音乐
- · 弗里茨·克莱斯勒
- · 巴托克与现代音乐
- ·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 · 德彪西,现代音乐的创始者
- · 音乐启智点滴谈